2024年清华大学传染病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22-24日,由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传染病中心主办的“2024年清华大学传染病学术论坛”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顺利举行。论坛受到清华大学传染病中心师生的热切关注,邀请到同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系戈宝学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严欢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琳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彭珂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教授6位全国知名传染病学领域的学术专家作报告,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传染病中心张敬仁、张林琦、程功、向烨、丁强等十余位教授及研究系列、教学系列的老师们参会,42名博士生及博士后作口头报告、科学海报展示,累计参会200余人。

参会师生合影

23日上午,张敬仁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简要介绍了传染病中心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并对各位专家老师及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期望此次交流能够启发参会者的学术思考,促进新观点的生成,推动学术思想的深入交流与融合。随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权威专家和博士生陆续发表精彩报告。

张敬仁老师致开幕词

戈宝学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结核病宿主防御与病原体逃逸机制”的报告,深入剖析了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这些发现在宿主靶向抗结核药物和疫苗开发中的转化应用,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戈宝学老师作报告

随后,严欢教授分享了“冠状病毒功能性受体的鉴定与人工设计”的突破进展,揭示了多种冠状病毒的结合受体及识别模式,并创新提出“定制化病毒受体”构建易感细胞模型,开创性地推动了冠状病毒受体研究和疫苗药物开发的基础研究。

严欢老师作报告

施莽教授以“大数据时代的病原学研究”为主题,通过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手段对生命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系统揭示了病原体的跨物种传播特征和潜在致病性,为病原学研究提供了高效创新的探索路径。

施莽老师作报告

彭珂教授介绍了“出血热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揭示了裂谷热病毒毒力因子调控宿主蛋白靶向降解引发免疫紊乱的感染致病新机制,为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彭珂老师作报告

23日下午,王琳淇教授作了题为“人类病原真菌进化与表型耐药”的报告,重点分享了体内、外环境因子驱动的真菌毒力与耐药机制,阐释了宿主体内微环境驱动的真菌表型耐药这一尚未报道的真菌耐药形式,为新型药物靶点的发现及抗真菌策略研发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

王淋淇老师作报告

24日上午,王新泉教授分享了关于冠状病毒刺突糖蛋白结构分析的最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的冷冻电镜结构,介绍了刺突糖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中和抗体与刺突糖蛋白的相互作用,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信息。

王新泉老师作报告

此外,本次论坛中,共有17位来自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同学进行了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疫苗与免疫研究”、“病毒感染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流行病学与传播模型”等多个前沿研究领域。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参会专家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到成果应用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报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设性建议。学生们认真聆听专家意见,积极回应反馈,并踊跃参与提问,与专家及其他参会者就学术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此次论坛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充分展现了清华大学学生在传染病学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启发和方向指引。

论坛现场

学生作口头报告

师生交流提问

同时,会场四周还展出了28份科学海报,全面展示了同学们在各自领域的成果和创新思路。每一份海报都经过精心设计,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并展开热烈讨论。在展示过程中,参会师生围绕研究内容提出了深入的问题和建议,同学们就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及数据解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讨论氛围持续高涨,不少参会者在会场深入交流直至深夜,充分体现了论坛的学术深度与参会者的高度热情。

海报交流现场

24日上午,张敬仁教授和张林琦教授对论坛进行了专家点评,程功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词,向各位参会的专家教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分享了自己参加会议的收获和体会,并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张敬仁老师作专家点评

张林琦老师作专家点评

程功老师致闭幕词

论坛最后,经过师生的评选打分,共评出优秀报告人6名,优秀海报8个。传染病中心的各位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传染病中心老师与获奖同学合影

此次论坛聚焦重大传染病的科学问题,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我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全国学者与清华学子间的深度互动,此次论坛有力推动了传染病学科的协作与发展,为我国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